至精至善求真求精

您的位置: 首页  学生工作
宋剑锋: 宝剑锋从磨砺出
作者:黄丹 陈晓威 时间:2025-07-09

宋剑锋,金华卫生学校(金职大前身之一)中药9117班校友,衢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党支部书记、院长,主任中药师。1994年中专毕业后进入衢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从事中药调剂和制剂工作,2000年,进入衢州市药检所至今,一直在基层研究中药。4月28日上午,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。宋剑锋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的表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结缘中药,大山的孩子成长于斯

宋剑锋在1991年初中考中专时,填报志愿的想法很朴素。一方面,想选择一所公办学校,实现“农转非”跳出农业户口,这是当时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;另一方面,他从小生长在山区农村,深知缺医少药的困境,希望能学习一门与医药相关的专业,将来为乡亲们做点实事。宋剑锋说,他的小爷爷、小奶奶就是金华卫校毕业的,当地医院里很多医生和中药房卫技人员也是金卫的,当时的金华卫校在全省医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让他向往,让他对学校充满了信任。这个从小有着在山里接触植物经历、和中药有奇妙缘分的孩子,就这样被当年的金华卫校中药专业顺利录取了。

在校期间,宋剑锋自感资质平庸、基础薄弱,但老师们的教诲和关怀让他终身难忘。张昌禧老师的中药鉴定、张孟炎老师的中药炮制学、蔡培生老师的中药化学、方虹老师的方剂学、胡诚老师的中药学、王爱娣和鲍青云老师的制剂分析、邵顺新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、杨晓东老师的分析化学、沈菊明老师的无机化学、姚兰老师的有机化学、张荣棠老师的生理学以及叶益萍、藤青、邱姣英老师的实验课,都让他在中药实验和分析方面获得了最初的实践和学习,成为他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。

热爱中药,难忘母校的培植

宋剑锋深感母校为他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在专业技能方面,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系统,中药鉴定、药用植物学和中药炮制学等领域,让他熟悉了各种中药的来源和生长特性,积累了深厚的知识。化学类课程,如中药化学、有机化学、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,为他在药检院开展检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,让他能够从化学角度分析中药的成分和质量。中药学、方剂学、制剂学等课程的学习,更是让他对中药的应用有了全面的认识。

他至今难忘,中药鉴定课上,张昌禧老师不仅讲解理论,还手把手教他们辨认大黄的“星点”、何首乌的“云锦花纹”,让他们亲手接触标本,观察药材的形状、颜色、纹理,甚至品尝气味,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加深对药材的认识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细致入微的教学方式,让他对中药品种有了深刻的感受,也为他后来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工作奠定了关键基础。张孟炎老师的中药炮制学,教会他如何通过恰当的加工方法提升药材的药效。张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、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都深深影响了他,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。

在母校,宋剑锋不仅得到专业知识上的传授,还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难忘东阳东白山上为期两周的中药野外实践活动,那里离学校很远,当时的吃住条件都很艰苦,张孟炎、罗国海、吴远文、孙红祥老师们与他们同吃同住,带他们满山遍野寻找和辨认中药。老师们不畏艰苦,耐心教学,手把手地教他们观察植物特征,让他们从植物基原上辨清中药。这种深入一线的教学方式,也对他今后工作中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深耕中药,三十载磨一品

2000年,宋剑锋进入衢州市药检所,以重建中药标本馆为契机,收集整理了2000多份标本,先后主持建设衢州市中药材检验重点实验室、“衢六味”重点创新团队和专家工作站、主持制定中药地方标准21个,在2007年和2021年浙江省药检系统中药鉴定技能比武中,两次荣获第一名。他从2004年开始研究常山胡柚,2014年,常山胡柚遇到产业危机时,宋剑锋组织了21位专家,攻坚克难,直接技术支撑常山胡柚首次作为药品(药品名为衢枳壳)收载入药,使常山胡柚产业得到V型扭转,为双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,这个科研成果,荣获201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2018年,宋剑锋又借助市政协提案契机,联合农业、林业、经信、卫生等部门,成功创建“衢六味”道地药材品种品牌,之后“衢六味”成为外地企业来衢州的首选考察采购品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发展中药,坚守与传承中药事业

现在的宋剑锋,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工作,本质上也是学校里中药鉴定、药用植物学、制剂分析、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现实应用。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,他深刻认识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、传统经验鉴别人才的紧缺。他从2003年开始,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,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产业导师,20多年来,培养师生2000多人,带教中药师生在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多个奖项,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承发展中药专业。

三十年来,宋剑锋始终牢记学校专业知识和研究精神的润泽,扎根基层,深耕中药,从中药调剂员到食药检院领头人,从普通中专生到全国先进工作者,他将中药的传统技能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,为中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他与中药的缘分,始于母校,也终于对中药事业的热爱与坚守。